苏轼的一首词,写尽人生的美好与遗憾,读后令人豁然开朗
点击:100

01

人到中年,经历了世事浮沉,悲欢离合,才明白人生很多事,很难圆满。

苏轼经历了官场沉浮,怀才不遇,聚少离多,也少了少年的意气,多了中年的理解。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外放多年,人到中年,更渴望家人团聚。

39岁,中秋之夜,苏轼一人对酒当歌,与月光独酌,与影子独舞,在悲与欢之间,他又理解这场孤独。

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苏轼,感受苏轼笔下的美好与遗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公元1076年,苏轼39岁,调往密州,密州是一个偏远的小城,在此之前,他漂泊很多年,不曾归家。

那年,恰逢中秋,苏轼曾请求,可以调任到与弟弟近一些的地方,人到中年,更渴望亲情团聚,但这一愿望,最后落空了。

那一夜,词人面对皓月当空,月光如水,不禁思念家人,心绪起伏,乘着酒兴,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02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家人的无限思念。

词人用了拟人和反问的手法,描绘了一种月光如水的画面,美好与遗憾的落寞,孤寂与悠远的境界。

词人一边遗憾,不能与亲人团聚,孤独落寞,一边又自我开解,只要亲人喜乐平安,能共赏一轮明月,也是一种美好。

这种看似矛盾的心情,又贴近词人最真实的内心。

词人中年以后,有“归依佛僧”的想法,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所以这首词,既有词人的人性的一面,又有词人佛性的一面。

03

词人说,又是一年中秋,如今,我依旧一个人独饮,远处的月光,倾泻千里,像这样的明月,人间能得几回啊?

我敬明月,问苍天,不知道天上是否也有宫阙,是什么模样,什么年岁?

我想趁着清风,去天上看一看,可又担心楼宇太高,我受不住这严寒。

我在院子里,一边喝酒,一边独舞,月下的影子,清朗俊美,仿佛回到了少年郎。

月宫清冷,不如人间的烟火温热。

不知不觉,月光爬上了阁楼,朱红的墙,斑驳的光,仿佛月宫落入人间。

清朗的月光,透过雕花的小窗,落在失意人床前。

在这孤独的夜里,又有多少失意的人?

04

或许是月光太浓,相思太满,才觉得今夜的月光,格外圆满,才觉得遗憾更深沉。

可又转念一想,人生的本就不圆满,有悲欢就有离合,有阴晴,就有圆缺,世事总是难两全!

只有放下了,人生才能圆满,我虽不能与亲人团聚,但亲人都平安健康,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好。

在这中秋夜,我与家人,能共赏一轮明月,共同思念彼此,想一想,也很快乐了。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瓜皮句子 琼ICP备2024039176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