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怎么写得高分(记叙文七种高分叙述模式!)
点击:100

一、冰糖葫芦法

葫芦本是一种草本植物的果实,这种果实两头粗,中间细,像两个球连在一起。小买卖人为了招徕顾客,把冰糖加山楂加工成葫芦状,并以小棒穿插成串,这种东西既是可吃的食品,也是可供观赏的手工艺品。借用这个名称用于快速作文的构思,意思是说,在作文的谋篇布局阶段,如能找到一个贯串全文的线索(小竹棒),那么众多的材料(葫芦)就能很快串连成章。这种方法之所以快速,是因为构思时思维具有单一性的特点,只要找到能贯串全文的“小竹棒”,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不需要多层次、多角度思维,就能把全文的布局安排好。

【例文一】

昔日雄风横扫战场的老军人奄奄一息在病床上,耳听着外屋儿女们争夺家产的吵闹声,他无限悲哀,头一歪撒手西去。

儿女们分完家产,对老军人留下的那件破军大衣不屑一顾:“这劳什子怎么还没扔啊?!”理所当然,垃圾箱成了那件军大衣的最好的归宿。

夜里,寒风刺骨,一条野狗颠儿颠儿地四处找食,待垃圾箱里可吃的所有“美味”填入它腹中之后,它发现了“蜷缩”在箱边的军大衣。它嗅了嗅,大概觉得还算可以御寒吧,它钻到军大衣里做起了美梦。梦里它被一个贵妇人收养,锦衣玉食,只是它偶尔闯了次祸,被贵妇一顿好打,“啪!啪!”它感觉身上剧痛,一个衣着破烂的女人拎着一只大麻袋,正用她手中的棍敲着军大衣。冷不防其中蹦出一条野狗,她吓了一跳,野狗看了看她手中的粗棍,觉得不太好惹,于是一抖身,撒腿溜走了。

“一件破大衣……兴许能卖几个钱……”捡垃圾的女人嘴里嘀咕着,她捡了起来,掸了掸大衣上的灰,塞进麻袋,蹒跚地走了。

收购站,一个眯着眼的中年人,反复衡量着军大衣的价钱,他指着密密匝匝的补丁,傲慢地说:“这种破烂货,至多值个5块。”捡垃圾的女人争辩:“你看,多厚实,怎么只值这么多呢?”中年人哼了一声:“太破了,你不愿意就算了,我们还不想要呢。”

一个考古学者经过,他习惯性地用“瓶底”后的眼睛审视着周围的一切,当他看到收购站柜台上的军大衣时,眼睛发亮。他冲进去,连声对那女人说:“卖给我吧。”中年人奇怪地看着考古学者,低声说了句“神经病”后对女人说:“那你卖给他好了。”

最后以50元拍板。女人拿着手中的五张“大团结”发愣:“值那么多吗?”考古学者如获至宝的样子更令他惊讶。她搔了搔头,说着什么就飞快地走了——生怕考古学者反悔。

“这质地,这颜色,分明是当初延安大生产运动时的布嘛。我要送到延安军事文物博物馆去。对,马上就去!”考古学者快步跨上自行车离开了。

一日,延安军事博物馆展览,一个女人领着她的孩子来参观,边看边教育:“你爷爷当初就是一个大英雄……”忽然,她愣住了:那件破军大衣不就是当初她亲手扔掉的吗?千真万确,当初就是她拎着那个带补丁的领子扔掉的!

【简评】

文章以一件破军大衣为贯串全文的线索,将矛头直指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的现实,曾几何时,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被一些人抛到了九霄云外,当权者以权谋私,身为子女者铜臭熏心,对父母漠不关心。结尾卒章显志,丢弃军大衣的人最需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二、波澜跌宕法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是说文章似名山胜景一般,要层峦叠嶂,峰回路转、曲折回环,方可引人入胜。很多人写记叙文时,往往只注意叙事条理、线索结构的分明清晰、完整清楚,因而平铺直叙、水平如镜,看不到曲折错落、起伏回环。这种文章虽然也使用了相应的叙事手法,叙述能概括具体,但缺乏点情趣,少了点波澜,仍不能算好文章。

所谓“波澜”,是指叙事时有张有弛,有起有伏,如波如澜。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起伏错落,一波三折,吊起读者紧张的心情,以吸引读者。例如《水浒传》中写武松景阳冈打虎一段,可谓波澜起伏。作者写武松打虎过程时,先如平地一声惊雷,“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局势何其紧张;随后写武松惊出一身冷汗,躲过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气氛暂时得到些缓和;然后波澜又起,当武松抡起哨棒直打老虎时,却将哨棒劈在树枝上,以致断为两截,这险至极处可令读者紧张至极。当赤手空拳之时,读者为武松也提心吊胆到了高峰;乃至武松与老虎最后殊死搏斗,令人如跟随武松经历了一场生死斗。这一波一伏,如浪撞礁石,似海波叠起,真正扣人心弦。

总之,文章的曲折起伏一是来自生活本身的复杂多变,曲折起落,因此,写作时一定要研究生活;二是作者对所描写事件的参差错落、跌宕起伏要深刻地体验,尤其对处于事件情节中心的人物形象有全面的感受,才能写得合乎生活和艺术的逻辑;三是作者叙事时既要考虑生活的逻辑,又要合乎读者的接受心理。平铺直叙固然令读者松弛,而一味地风风火火,脱离生活逻辑的紧张也令读者疲倦。

【例文二】

题记:有时往往因为感情的疏远而不能很好地认识一个人,所以往往会伤害一颗心。

远远地,我望见一个粗笨的身影倚在墙上,脚点在叠起的砖块上,费力地用一根竹竿挑着一扇关闭的窗。我知道,又是她在为我开窗,我的眼睛湿润了,心想:明天一定记着开窗。

她是我的房东大娘,我因为在学校里老睡不好觉,才搬到她这里。刚来时,她给我的印象很不好,粗笨的身子,木讷的表情,还有……总之,不好。

记得刚来的那天中午,天气很热,我跑到水龙头旁大洗了一通,又猛灌起凉水,正感到“淋漓尽致”的时候,她晃着身子,摇着扇子来到我面前:“孩子,不能这样,会病的。”“关你什么事儿?水费我一个子儿都不会少的。”我瞟了她一眼又继续我的“冷水计划”——大洗,猛灌。她只是呆在那里一动不动,我当时只是觉得好笑:老人也贪财啊,为了点水费,唉!

可是那天晚上,我的坏运气来了。上吐下泻,一个晚上上了十几趟厕所,当我正“奄奄一息”地躺在床上的时候,她推门进来了,我没有好气地说:“以后进门记着敲一下。”她又呆在那里了,左手搓着衣襟,右手在口袋里摸了一会儿,伸了出来:“药,药,治拉肚子的药。”她把药放在桌子上,默默地走了。这时我想起了我的母亲,她也曾经在我进行“冷水计划”的时候阻止过我,而我却认为母亲是为我好,现在房东大娘也是如此,而我却误解她、伤害她,感情的亲疏对认识一个人、认识一件事的根本原来如此重要。

从吃了那包药以后,我对房东大娘的印象开始好转,但仍然对她提防着,因为“防人之心不可无”嘛,毕竟她不是我妈,可是……

那天我课间回来取东西时,发现她正站在砖头上,拿着竹竿挑我的窗户,难道……我喝了一声:“你干什么!”她吓得掉了竹竿,从砖头上跌了下来:“我只是想为你开窗,因为电视上说‘非典’时期,要经常开窗,可你……”我惊了,感到惭愧,我扶她起来:“对不起。”她布满皱纹的脸露出了笑容。起来后,她坚持要先给我开窗。窗子开了,不仅是房上的,还有我心灵上的。

至此,我终于知道疏远的感情会影响认识一个人、认识一件事!我以后再也不能以感情的亲疏来判断某人某事。

她现在还在为我开窗,我的泪淌在脸上,滴在心里:明天一定记着开窗。

【简评】

文章对“房东大娘”的认识真是一波三折,波澜迭起。一个矛盾未解决,又出现一个新的矛盾。全文通过“大洗,猛灌”、生病吃药,开窗防‘非典’三件事,一步步展示了房东大娘的精神世界,最后“我终于知道疏远的感情会影响认识一个人、认识一件事!我以后再也不能以感情的亲疏来判断某人某事。”

【例文三】

路是月的痕

依稀想来,已有几年未踏上这一条洒满月光的小路了。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的,在月下泛着朦胧柔和的光。路的那头,连着那河边的小屋,连着我的父亲。父亲呵,你是否依然执着地坐在岸边,哀怨地吹着笛子,等着儿子的归来?

父亲爱好吹笛。小的时候,父亲的笛声载满了我童年的乐趣,像那条丝带一样的小河,牵引着我的童心在父亲爱的港湾里一晃一悠。父亲很疼我这个唯一的儿子,老喜欢用粗糙的双手捏我的脸蛋,不顾我疼得哭起来,他还兀自傻呵呵地笑。

每天的日暮,父亲带我到河边的草地上放牛。父亲常常放开牛绳让牛自己吃草,他自己便从背后的草篓里摸出笛子,鼓起腮,吹出世间最美妙的音乐。我就靠在父亲腿上,看着天边的夕阳将父亲的头发染上点点金色。我爱父亲,父亲的笛声最美。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讨厌起父亲,讨厌他满嘴烟味,讨厌他的黄牙;讨厌他背个草篓到学校找我,还从窗外傻傻地盯着我看。我还讨厌他没有本事,只知侍弄几亩薄地,连我的学费也没能赚回。我和父亲逐渐隔膜了。在被我吼了几次后,父亲不再打着赤脚去学校看我,不再唠叨着让我好好学习。他保持着沉默,而打破沉默的唯一方式就是吹笛,如怨如慕,而在我看来,这又成了不务正业的标志。

我到外地上学去了。离去前一天的晚上,我走上那条熟悉的小路,感觉到一丝眷恋与不舍。路像是月光在地上划过的痕,也划过我的心:几年时间里,我未回过一次家。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我走后,父亲整日像掉了魂似的,茶饭不思,只知去河边吹笛子。最终,我应母亲的请求回到了家。回家里已是夜晚,月刚升起。当我怀着无尽的思绪在小路上行走时,遇到了等我的父亲。我忽地一下子哭出来,紧紧抱住了父亲。我请求父亲给我吹笛,父亲答应了。哽咽的笛声又在耳畔响起,响在洒满月光的小路,勾起我的回忆。我感觉到父亲拳拳的爱子之心,感到愧对父亲的笛声。父亲爱我,爱着自己的儿子。他为我吹了18年的笛子,而我此刻才发现它和我的心竟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

路很美,很美,是月划过的痕。月是路的魂。父亲的笛声是我的心魂!

【简评】

这是一篇记叙性散文,作者以细腻的文笔,给我们描述了一幅田园牧歌式的画面,短短的八百字就将父子在生活中的矛盾写得曲折跌宕,从爱父亲写到厌父亲,又从厌父亲写到爱父亲,心灵的起伏也在事件的发展中得到转变。虽未点明话题,但我们不难发现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层内蕴。

三、悬念起伏法

所谓悬念,是在文章的某一部分(可以在开头,也可以在中间)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切的心理状态的一种手法。因为悬念是兴趣不断向前延伸和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所以悬念设置得好,就能收到吸引读者始终怀着紧张情绪或关切心情迫切地读下去的艺术效果。

在作品中设置悬念,一是可以使叙事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波澜起伏,增强生动性和曲折性;二是可以吸引读者,牢牢抓住读者的心。常见民间说书艺人说书时“卖关子”,也是在利用人们总有“欲知后事如何”的心理,用悬念来抓住听众。

本式的基本套路模式为:设置悬念→探因解疑→解疑明旨。

【例文四】

夜,如漆的夜。

半山腰的一间草房里,闪动出昏暗的灯光。屋里坐着兄弟两人。哥哥今年在县城念高中三年级,成绩优异,明年就要考大学了;弟弟上初中二年级。父亲在三年前病逝。家里家外,全由母亲一人操劳,长期的超负荷劳动,母亲生病卧床,家里无人劳动,兄弟俩决定留一个在家,另一个继续上学。

久久地,屋里没有声音。一阵大风吹过,门上的布帘猎猎作响,火苗不停地跳动。

“哥,你去念书吧,我留在家里。”弟弟对哥哥道。哥哥没有应声。看着面黄肌瘦的弟弟,心里一阵心痛。难道自己去念书,让弱小的弟弟在家劳动吗?哥哥走过去,抚着弟弟的头,“听哥的话,你人还小,正是读书的时候,哥哥留在家里,你安心去念书。”“不,哥,你马上就升学了,你去读书,家里活我慢慢干。”

“弟弟!”“哥哥!”兄弟俩紧紧地抱在一起,彼此听见对方的心跳。泪,无声地流淌着……

兄弟俩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只得以抓阄来决定。

弟弟找来纸和笔,俯在桌上写,哥凝视着屋外黑黑的夜出神。

“哥哥,你先抓吧。”哥哥转过身,迟凝了片刻,从桌上抓起了一个纸团,上面写着:“上学”。

弟弟望着哥哥道:“哥,你那阄是上学,我在家劳动,你去念书吧。”……

哥哥盯着手中的纸片,心潮起伏,弟弟还那么小,在家劳动,会累坏他的。不行,应当让弟弟去念书。他转身一看,屋里已不见了弟弟。

哥哥低头沉思了片刻,似乎突然明白了什么,从纸篓里找出弟弟的那团纸,展开一看,上面也写着“上学”。霎时,哥哥明白了一切。为了让哥哥去先抓,自己就……

看着手中的一片皱纸,哥哥眼里闪着泪花,手,在颤抖,猛地,哥哥转过身,大声喊道:“弟弟……”向屋外浓浓的夜幕冲去。

【简评】

这是一篇令人伤感落泪的文章,作者首先写出了家庭的背景,为推动情节发展做好了铺垫,然后通过生动传神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刻画了弟弟费尽心机地在抓阄时“作弊”,结尾解开谜底。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真情的流露,收到了水到渠成的艺术效果。

【例文五】

离端午节还有两天了,富贵村的人们都在忙碌着。

这富贵村,虽然名为富贵,但其实是一片山坳坳里的穷乡僻壤,偶尔飞出一两个金凤凰,萧顺就是一个。去年刚刚医科大学毕业的他正在城里医院履行着天职。

家里有一老母,还有一个快要生娃的媳妇,她们并不知道萧顺的工作单位在哪里,因为这山村实在是太闭塞了,唯一与外界的联系就是那一月才来一次的邮差。

往年,萧顺都会在端午节前一个月寄信回家,这样,婆媳俩就会在端午节前收到他的信,为他将要回家作准备。可是今年有些反常,离端午节只有两天了,他的信还没到,婆媳俩倒没怎么担心,心想也许他忙,就忘了写信,反正过节他一定会回来,按往年一样准备就是了。

端午节转眼就到了,村长按惯例用挨家挨户集来的钱买了一串长长的鞭炮,放得震天响。按他们那里的风俗,每户的男丁都要跪在离鞭炮四米的圈子里,然后祈福。可人们发现,萧顺没来,于是村长又派人去请……然后,全村的男丁都知道了,萧顺没回来。然后,全村的女人都知道了,萧顺端午节没回家!

在这个没有什么新闻的穷山村里,女人们开始用她们独特的传播方式,生动地演绎着这个“号外”。现在村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萧顺这个假冒的孝子,抛妻弃子,在城里一个人风流快活,还包养了一个二奶!

萧家婆媳整日闭门不出。媳妇本来挺相信丈夫的,可听传言说得那么有板有眼,就挺着个大肚子,整日以泪洗面。她将信将疑,只有萧顺的妈妈始终坚信儿子不会如此,始终以坚定的口吻劝慰媳妇:“顺子不会的,他不会的!”

一日,婆婆听到门外又有村妇在谈论自己的儿子,她不顾媳妇的劝阻,毅然拄拐杖,一步步挪到门口,打开门,只说了一句话:“顺子不会的,不会的!”话音未落,萧顺就站在了老母亲的面前!

原来,奋战在抗“非”一线的萧顺刚刚结束任务,又在宾馆被隔离了一个多星期,才匆匆往家赶,所以耽搁了。

于是,女人们开始说:“萧顺真孝顺!”

媳妇开始说:“他是我丈夫。”

婆婆仍然说:“他不会做那种事!”

【简评】

这篇小说构思巧妙,充分利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将情节写得一波三折,起伏跌宕。从“常年节日还家”到“未归猜疑传谣”再到“归家众人改口”,直至末尾方揭出谜底,点出主人公是因抗“非典”而迟返家。还不仅使本文具有了时代性,而且增强了思想内涵。

【例文六】

哥是捡来的吗

哥,黝黑的皮肤,粗壮的胳膊像一头健壮的牛;哥,粗声粗气,蓬乱的头发,像一匹任劳任怨的马;哥,沉默寡言,起早摸黑,像一头拉磨的驴。都说哥是捡来的,因为哥是一个只要有饭吃就能像牲畜一样拼命干活的人,他是家中唯一的劳动力。

风轻轻地划过身边,传来哥喘气的声音,麦浪中飘飞着哥的滴滴汗水,在阳光下,像一颗颗珍珠,飞起又沉入无边的麦浪。

哥真是捡来的吗?在无边的黑夜里我问着依然闪烁的群星,也许它们知道哥是不是从娘的肚子里出来的。哎!想起我娘,想起我一问她哥是不是捡来的,她就偷偷地抹泪的样子,想起娘看着哥的那种心痛而无奈的样子,想起……我想哥不是捡的吧!群星无语,只有无边的思绪融化在无边的黑暗里。

然而,终于有一天,一辆汽车接走了……不是哥,而是我……

全村都愕然了,母亲单薄的身躯像一张经不起揉捏的白纸一样斜倚在门槛上,银发中夹着几根枯黄的头发任风胡乱地吹拂着。

哥,我想起了哥,我不顾一切地挣脱亲生父母温暖的手,冲向麦田。阳光下哥黝黑的脸上滚着颗颗水珠,是泪?还是汗?我站在田埂上任由泪水在眼眶里泛滥,却再也无力叫出那个沉沉的“哥!”

哥,傻笑着看着我,说:“回去后,有空多来陪陪咱娘,她为你牺牲了不少。”

娘,娘为我牺牲了不少,是的,娘牺牲了自己的亲生儿子,为了我这个捡来的娃,为了我今天能坐在宽敞的教室里,娘把哥变成了家里的一头牲畜。

无数个日子里,娘给我端来一碗香喷喷的米饭,却给哥塞了一个硬邦邦的窝窝头,我对娘说:“这不公平!”娘只笑笑说:“你上学要营养。”

原来,我现在才明白,我和哥的命运是娘一手安排的,到底哥跟娘亲,还是我跟娘亲,娘为什么要这样做?此刻我方明白,原来这世上还有一种比母爱更伟大的东西。

它像一股丁冬的泉水,滋养着我的心田,像一束温暖的阳光,给我前进的力量,我多想问问娘,我比她的儿子更重要吗?也许不必了,因为娘是这样认为的,这是娘这个最最善良的人对事物的认知。

【简评】

疑问句作题目,开篇就设下了悬念,引起人们对“哥”命运的关注。随着情节的发展,“终于有一天,一辆汽车接走了……不是哥,而是我……”,长期的误会才有答案,原来是“一种比母爱更伟大的东西”安排了这一切。母亲超乎寻常的牺牲,深深震撼了我们。

【例文七】

选择

抚摸着手中的一枚长长的金子弹,他的眼中漾着泪水。多少年来,子弹像毒刺在他心里,悲哀缠绕着他的心,像丝线一般……

他是山里的神枪手,日子是那么平淡恬然,靠打猎为生的他和母亲在大山脚下相依为命,也许是人算不如天算,母亲突然病倒了。看到母亲逐渐消瘦的面容,他心急如焚。

医生说只有山上王猴的心血能对她的病有效,猎人二话没说,背着贴身的长枪上了山……

经过两三天不眠不休地追寻,他终于找到了一只白色的小猴。他的心激荡着。

母亲,儿子就回来,您等着。

当他追逐着小白猴身影的目光停在了一棵古树上时,让他惊喜的是,小猴的身边还仰坐着一只老母猴。

小猴嬉叫着,拥在母猴的怀里,母猴抚着小猴的头,给小猴喂奶…… 晌午的阳光十分刺眼,猎人抬起了枪,瞄准。

突然,老母猴似乎看到了瞄准的枪,它望着猎人,眼中的警惕变成了一种哀伤,流动着;它直起了上身,站了起来,将小猴俯在胸前吮吸的头压向怀中,然后用哀求的眼神望着猎人,眼中流动着一种语言。

“请等一会,只一会,让孩子多吸几口奶水吧!求你了。”

将吸饱乳汁的幼儿,放在树枝上,它很快的找来两张芭蕉叶,弄成碗状,将自己硕大的乳房拼命的压挤着,小心的用叶子接着,又轻轻的把挤满乳汁的叶子架在树杈间。

于是,它招了招手,一动不动的坐在那里,呆滞的眼睛远远地凝视着小猴……

猎人看着这戏剧般的一摹,他呆了,眼泪涌上了眼眶,手颤动得似乎抬不起那枪了:母猴的母爱让他想起了母亲和自己的情感,真切,却又那么无奈……

从未手软过的猎人的心颤抖了,他实在不忍。眼睛朦胧中,他举起了枪……

母亲的病神奇地痊愈了。神枪手果然是神枪手,从母猴心脏中取出的子弹,他抚弄在手中,他不但将子弹射进了那颗充满爱的心,也射入了自己的心,像毒刺一样深深刺入……

噢,一种选择。

【简评】

这是一篇运用倒叙的手法写成的小小说,开篇设置悬殊念,引出回忆。母猴在猎人的枪口之下,将“吸饱”乳汁的小猴放在树枝上,“拼命地”将乳汁“挤满”找来的两张芭蕉叶弄成的器具里,并将其“轻轻的”放在树枝间……在以生命为代价的前提下,“母猴”被命运选择,而猎人为母亲选择,一生一死,撼人心魄。由此,我们才体会到猎人内心的愧疚与悲哀。

五、抑扬生变法

一篇文章,初看开头,便知结尾,一般不会引人入胜。如能做到千折万转,抑扬有致,曲径通幽,就能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产生诱人的艺术魅力。所谓“抑扬生变法”,就是指在文章中对所写之物,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陡然一转,或褒扬抬高,或贬低否定的一种艺术手法。运用这种方法来构思写作,往往可以使文章波澜陡起,摇曳多姿,从而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例如《琐忆》一文,文章旨在通过对有关鲁迅关怀青年的几件小事记叙,歌颂鲁迅的伟大人格。然而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却写了自己“不敢去接近他”,因为之前作者道听途说了许多关于鲁迅的议论,如“鲁迅多疑”“世故”“脾气大”“爱骂人”“睚眦必报”“不容易接近”等等。然后笔锋一转,开始记叙自己与鲁迅交往的几件事。通过这几件事,作者得出的结论正好与道听途说的相反,鲁迅恰恰是一个心胸广阔、人格伟大的人物,他对青年无限关心和爱护,对敌人无限仇恨,他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他人格的体现。文章采取这种“欲扬先抑”的叙述方法,既更好地凸现和歌颂了鲁迅的伟大人格,又增添了文章的波澜,使文章摇曳多姿。

在具体写作中,正确运用此法应注意两点:一是要从整体上着眼,安排好轻重、主次、详略。不论欲扬先抑,还是欲抑先扬,所“欲”都是目的,所“先”都是手段。前者抑是为了扬,重点在扬;后者扬是为了抑,重点在抑。切不可详略不分,平均用墨,更不能轻重倒置,喧宾夺主。二是要掌握好“度”和转换的自然。过了一定的“度”,就可能失实或有悖于事理而影响表达效果。转换不自然,就可能虚假而不能令人信服。所以万万不可掉以轻心,草率从事。

【例文八】

“哗哗!”我被这响声驱散了美梦,揉开蒙眬的睡眼,一看表,已经7点半了。猛然想起昨天已约好今天早上6:30去爬山。糟糕,都晚了一个小时了。可一看窗外,阴云密布,大雨瓢泼,还不时地夹杂着电闪雷鸣。这种鬼天气怎么可能去爬山?还是不去了吧。

可是小灵,那个与我约好的女孩子会在车站等我吗?不会的。她平时最胆小,见到蛾子在头顶飞,都会惊叫着跑出去老远。这“神出鬼没”的大雨天她怎么会去呢。为了保险起见,我还是给她家挂了电话,没人接,我不禁愣住了,她真的去了!这个胆小的娇弱女生真去了!

顾不得多想,我抓起一把雨伞便跑了出去。虽说早晨,可天阴得似已到了傍晚,路上行人稀少,只有飞驰而过的几辆汽车,溅起半米来高的污水。隔着密密的水帘,远远地我看到一个娇小的身影,孤单地站在车站站牌下,穿着洁白裙。那裙舞动着,似一朵在风中摇曳的白莲花,纯洁、素雅。

“小灵!”我呼喊着奔过去。“阿花,真的是你,我还以为你出了什么事呢。可我又不认得你家,还好,还好……”小灵话说得有些急促,那张惨白的脸也被涨得发了红。“我没事,我只是,只是——起晚了。”不知怎的,那原先想说不舒服的谎言,此刻却滑回了肚里,再也浮不上来了。“没事就好,没事就好。”小灵的脸上露出了笑意,无半点责备之意。“你不害怕吗?”“可我更害怕你出事啊!再说,原先讲好的,怎么能说变就变呢,这可是我做人的准则哟。”小灵伸手拍了拍自己的胸口,显出很大气的样子,眼睛却向我神秘的眨了眨。我不禁“扑哧”笑出声来,可我的眼角却分明有一种东西涌出来,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可它已经滴到了我的心里,开出了一朵白莲花。

小灵,这个外表柔弱的女生,却用诚信支撑起了脊梁。

诚信,这个讲了千百年的字眼,在今天仍然发出那洁白的光、高雅的光。让我们世世代代都沐浴在它的光辉下,接受心灵的洗礼,开出洁白的花朵。

噢,风雨中的那朵白莲花,愿你永开不败!

【简评】

此文手法巧妙,美不胜收。文中巧妙地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赞扬了诚实守信、关心同学的小灵。开篇描写恶劣的天气,“我”因睡过时间而晚了一个小时,那个“平时最胆小”的小灵大雨天怎么会去呢?然而,当“我”冒雨赶到后,却看到“一个娇小的身影”孤单地在等“我”。“这个外表柔弱的女生,却用诚信支撑起了脊梁”。

六、欲擒故纵法

军事上用兵有“欲擒故纵”之计,即当敌人锐气尚盛时,故意避战示弱,骄纵敌志,使其懈怠,丧失警惕,而后乘机擒之。“擒”,捉拿的意思,可以看成矛盾的收结,解决。而“纵”是放开,为了解决矛盾,不能回避矛盾,先得分析,揭示矛盾,等矛盾暴露到一定地步,再顺势擒拿。由此看来“纵”是一种手段,而“擒”是一种目的,放纵是为了更好擒捉,放纵是在擒拿这一目的支配下进行的,是充分掌握了解决矛盾主动权的,所以叫“欲擒故纵”。

在论辩性的文章中常用此法来反驳错误观点。它一般先让对方把话说完,然后,抓住对方要害,驳倒他,这放开是为了最后驳倒。如有人说:“评弹是靡靡之音,听了要死人的。”我们可以这样反驳:“按他的说法,如果前线打仗,就不必派军队去作战,也不用飞机、坦克和导弹,只需派一个评弹团就行了。几首曲子一唱,敌人‘闻曲披靡’,一个个自动倒下去,岂不痛快?”既是歪理,其逻辑必然是荒谬的,我们先让它自我暴露,再接歪理推下去,必然会得出荒谬的结论。

此法不单用在论辩性文章里,许多叙事性作品也用。《水浒传》中“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段的主旨是要突出林冲取胜,表现他的武艺高强和谦抑大度,但作者不急于一下子揭示,而是先写林冲拜见洪教头,洪教头傲慢不理,一纵:洪教头说林冲是假冒教头,诱讨酒食,林冲不作声;二纵:洪教头提出比武,林冲却称不敢,三纵:洪教头气势汹汹,来攻林冲,林冲退避,四纵:接着开枷,拿二十五两银子为利物,五纵:最后,林冲一棒打翻洪教头,纵于一“擒”。这样“欲擒故纵”,设置波澜,扣人心弦,文章就显出了一路山重水复的丘壑之美。因此,“纵”是方式、手段,“擒”是目的、结局。

【例文九】

华和叶是一对优秀的青年。

华,办事稳重、果断,深得上司的赏识和同事的爱戴。叶,华的未婚妻,一名颇有创作意识的记者。

他和她打算在金秋的季节里结婚,于是他俩就去了一家挺有特色的婚纱店。一切都很顺利,他俩特满意。当华转身打算付款时,见到两名男子在交换什么东西,凭着职业敏感,华意识到可能是白粉的交易。

华于是快速地走过去……

……叶无力地坐着,看着华的尸体,呆呆的。

医生不知什么时候进来的,对叶说了些什么,叶只是点点头。

大约两个月后,一名陌生的男子告诉叶,他是华。叶用一种让人难以释怀的眼神望着那名陌生男子——哦,那名移植了华大脑的青年。那名陌生男子一声“喂”,打断了叶的思路。

叶微微一笑,对那名男子说:“对不起,先生,我认为这种游戏一点不好玩……”

那名男子默默地听完叶的话,脸上露出了一种很无奈的表情,习惯性地拨弄着头发。

这时,叶心头一怔,这分明是华的动作,莫非移植了大脑,记忆也被携入了?叶于是向那名男子微微一笑,然后问许多问题。

那名男子有问必答,叶听得直落泪……

叶擦了下眼泪对那名男子说:“冷月。”那名男子毫不犹豫地说:“葬花魂。”

那名男子说:“留得残荷。”叶说:“听雨声。”

他俩相拥而泣,因为这是……

……

大约一年后,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季节,一对新人在亲朋好友的欢呼声中举行了婚礼。

他和她终于牵手了。

送走了亲朋好友,他和她携手来到阳台上。他对她说:“也许藏有一个重洋,流出来的,只是两颗泪。”

叶任凭泪珠儿落下,坐在那儿说:“哦,原来他早将身体捐了,捐了也好……也是他生命的……一种延续……”

【简评】

这是采用欲擒故纵法写成的一篇优秀作文。先极写“华”令人痛惜的死,然后峰回路转,写一名男子自称“华”,而他不仅有“华”的动作和记忆,更有对爱的执着,其中穿插叶对死去的“华”的悲伤和陌生男子的由惊疑到“相拥而泣”的过程。最后“华”和叶“终于牵手了”。全文构思大胆而感人。

七、照应圆合法

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谈小说创作时说:“要是你在头一章里提到墙上挂着枪,那么在第二章或第三章就一定得开枪。如果不开,那枪就不必挂在那儿。”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技法呢?前面写到的事物,后面要有着落;后面写到的事物,前面要有交代,这就是所说的“照应圆合”法。写作假如忽视照应,就会造成上下文之间脱节,全文结构显得支离破碎。照应手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首尾照应。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遥相照应。这就是说,把开头描写的事物或提出的问题,在结尾处用各种方式加以深化或回答,给人首尾圆合的印象。

二、文题照应。这种照应法往往用在标题比较含蓄、或含义较深刻的文章中,须加一定说明、注释。因此行文对标题起了注释、说明、点化作用。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

三、对话照应。就是以典型人物语言多次重复照应。如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口头禅:“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这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突出了孩子之死对祥林嫂的沉重打击。

四、细节照应。生动而典型的细节反复出现,可以突出细节的典型意义。如茹志娟小说《百合花》中,小通迅员衣裳的破洞共出现四次,突出小战士羞涩、淳朴的性格。

五、关键词语照应。即表达主旨的关键性词句在行文中互相照应,互相补充。

六、悬念照应。在作品中设悬,又不马上释念,而是反复暗示,使读者关心人物命运或事件结局的兴趣愈来愈浓厚。

七、伏笔照应。即前伏后应,作者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有联系的人物或事件预先提示或暗示,即埋下伏笔,待其出现后自然形成一种照应关系。如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

【例文十】

不止一次问过自己活着的理由,可是每一次都告诉自己不同的答案,我用同样的问题去问别人,得到的答案也不尽相同,我困惑极了,我试图挣脱这种束缚,面对的只有一次次失败的沉默。

布谷鸟的一阵欢快的叫声打破了清晨的寂静,也敲醒了我沉睡的梦。翻身起床,徘徊至窗前,突然发现窗外的世界好清新,禁不住萌发出一种出去走走的冲动,没有多想,披上件衣服就向楼下走去……

空气好新鲜,我深深地呼了口气,沿着石子铺的小路漫无目的地走了下去。天好蓝,草也好绿,这样走着想着,连日来的疲倦被这清凉的晨风吹得无影无踪。一声稚嫩的童音打断了我的思绪,循声望去,只见一个小男孩捧着一束小花向我跑来,说道:“大哥哥,给你这个。”给我这个。我的心禁不住为之一颤,还未来得及道声谢谢,那可爱的男孩已跑向他的同伴,一边还在向我作鬼脸,我冲他微微一笑,鼻子凑到花上,好香!可惜不知道这花叫什么名字。

我继续走下去,一阵悠扬的二胡声,夹杂着沙哑的京腔,响彻林宇,让人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比在剧院里、电视里看到的有味多了,虽然看不到人影,但那老者怡然自得的神态,就好像在你眼前一般。前边有一个台阶,一个坐在轮椅上的小伙子正试图冲上去,一次次,他失败了,不知是雾水打湿了他的衣衫,还是汗水湿透了他的衣服。我刚打算过去帮他一把,一个蝴蝶般的身影却已翩然而至,她将一枚硬币掉在轮子的下面,然后装着弯下腰去捡那枚硬币,顺势将轮椅推上了台阶,一声谢谢,接着一声不客气,织成了清晨林宇中最美的乐章,那“蝴蝶”一甩长发,又消失在濛濛的雾中。

我往回走着,想着刚才那一幕一幕,内心禁不住一阵激动,小男孩、老者、“蝴蝶”、小伙子,他们的身影不断充塞着我的大脑。我忽然开窍了似的,因为人的遭遇各不相同。他们活着的理由当然有千般万种,随着年龄的变化,他们会对自己的理由重新审视、定位。难怪得到的答案会有如此之多。可是,再多的答案也离不开三个字:真善美。

再抬头看,太阳已经露出了脸,晨雾也散尽了,太阳光照在身上,挺舒服的,活着真好,要理由做什么呢?我的步子迈得更大了……

【简评】

这是一篇抒情味浓郁的散文,作者以“我”的行踪为线索,通过对“小男孩”、“老者”、“蝴蝶”、“小伙子”的言谈举止的描写,展示了美好人性的多彩多姿,结构上,特别注意了照应:“走下楼”,“继续走”、“往回走”、“我的步子迈得更大了……”构成了全文的主线。

【例文十一】

说到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小学时代发生在我和同学李明之间的一件小事立刻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那天,班里正开着家长会,家长们正专注地听老师的发言,突然“哗”的一声刺耳的玻璃爆裂声打破了宁静。顺声看去,教室北面那扇窗子的玻璃不见了,只有窗棂外的我呆呆地立在那里——我闯祸了。不知为什么,我的手刚碰到那玻璃,它就掉了下来。可无论怎样,玻璃是我碰掉的,人证物证俱在,再怎么逃避也不行,我必须赔。

家长会开完,已经知道儿子闯祸了的妈妈拿出10块钱给了我,让我赔偿玻璃,可直到把钱交到校长的手里,我心里仍然感到委屈,那玻璃怎么那么不经碰呢?玻璃已碎了,钱也赔了,但事情却没有那么快结束。

这天,我突然看见李明在南边窗边,不知他在干什么,靠近一看,他竟然在拔那钉在窗扇上的钉子?我突然想了起来:以前他不也常拔北边窗扇的钉子吗?我恍然大悟:“我说那块玻璃怎么那么不经碰,原来那窗上的钉子都被这家伙拔去钉他的船模了!”了解了情况的我心里很气愤,被校长批评了一通不说,妈妈辛辛苦苦挣的10元钱也打了水漂。不行,我要把这件事反映给校长,替自己鸣不平。

但这样做能行吗?我又犹豫了。要知道李明可是校长的儿子呀,何况事情又过了这么长时间,李明能认账吗,就算他认了账,校长也一定不会“旧事再提”。

不过,我还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向校长反映了这件事。校长一脸严肃,听完我的叙述,告诉我:“你先回去吧,这件事以后再提。”

“以后再提”其实是“再也不提”,我愤愤不平地想。

出乎我的意料,两天后,校长把我叫到办公室,态度和蔼地对我说:“真对不起,那玻璃的事情我问过了,玻璃窗的钉子的确是我的儿子拔去钉他的船模了。此后,我一定在大会上对他这种破坏公物的行为提出批评。”说着,从抽屈里取出10元钱,还给了我。

许多年过去了,小学那次玻璃事件仍留在我的记忆之中,我很佩服我的小学校长,他不以亲疏认知事物的态度一直对我产生很大的影响,并成为我以后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简评】

这篇作文通过打碎玻璃这件小事,表达了不能凭感情的亲疏远近认知事物的道理。在结构安排上,采用了典型三段式结构。开篇“一件小事立刻浮现在我的胸海里”,中间回忆往事,结尾“许多年过去了,小学那次玻璃事件仍留在我的记忆之中”,首尾呼应,构思完整。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瓜皮句子 琼ICP备2024039176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