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现金贷乱相的唯一手段就是持牌经营
一场以现金贷为目标的雷霆行动已经在酝酿。
当下现金贷领域乱象丛生,产品的超高利率、催收骚扰、隐私泄露、共债风险等弊端急需改变。要改变这些,监管的合理介入不可或缺。
有人说众生皆苦,谁还没个手头紧的时候?虽然银行资金浩浩汤汤,但远水难解近渴,于是才有现金贷,是为因果。
我观察现金贷将近3年,眼看它起高楼,也知道光鲜背后的惊心动魄。我无意为现金贷洗地,只想说一说它不为人知的方面。
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现在讨论现金贷的人太多,但诡异之处在于,发声要禁绝现金贷的人往往不是现金贷用户。我试图找几份现金贷行业报告,找了一圈后发现,含一手数据的报告只有一份,其他大多是穿凿附会、寻章摘句的杂烩。网上吵得热闹,真正的现金贷用户却成了“沉默的大多数”。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团队在对20万名现金贷用户的一手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用户将近40%,是最大的群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月收入2000~5000元的网民超过2.9亿人。融360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信用卡用户中月收入5000元以下占比27.88%,差不多是5500万人。
相比较可见,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网民中,至少2.4亿人没有信用卡,他们全都是现金贷的潜在用户。
与多数人理解的不同,现金贷用户很多是拥有信用卡的。
为了进一步了解现金贷用户,我们从上述20万名用户中筛选出200多位典型用户——他们都有多次现金贷借款记录。我们随机采访了其中的20位,为增加代表性,这些人中既有来自北京、上海这种一线城市的,也有来自海南、甘肃、黑龙江这样边陲省份的。
采访发现,这20位现金贷典型用户100%都有信用卡。一位接触过上万名现金贷用户的中介曾说,80%的现金贷用户都有信用卡。所以,信用卡用户也会用现金贷。这样看来,中国现金贷潜在客户群超过3亿。
很多人质疑现金贷,认为现金贷诱惑年轻人过度消费,最终导致过度举债。但我们的调查却显示,资金周转才是主流。这20位典型用户中,确有5位借钱是用于“偶尔消费”,但有13位则是用于周转,包括临时充话费、加油、缴税、货款周转等,占比达65%,他们的收入以及回款都足以覆盖债务。
至于现金贷备受争议的利率,20人中有6人表示,“利率有点高或过高”,占比30%。同时有11位表示“可以接受”,占比超过55%。有几位用户不约而同地说,“虽然利率不低,但急用时可以接受”。
谁都希望利息越低越好,但问题是,当急需用钱的时候,很多人或无处可求,或不愿与人启齿。现金贷的价值在于速度,在于方便,在于雪中送炭!
二、银行难作为,方有现金贷
现金贷2014年萌芽,2016年开始爆发,2017年下半年陆续上市。我一直认为,正是银行的难以作为,才催生了现金贷。
有人说现金贷是中国版“次贷”,毕竟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前车之鉴距今不远。但事实是,美国的次贷是金融机构向低收入人群发放高额、长期的贷款,而且杠杆率极高,甚至可以零首付,这些贷款的主要用途是买房。当房价下跌时,次贷人群入不敷出,继而大规模违约,泡沫才随之破灭。
但现金贷则完全不同,它是短期、小额的贷款,金额一般是500~1000元,期限多是1周到1个月。正如调查显示,现金贷主要用途是周转或消费,也有借新还旧,但杠杆金额绝对值远谈不上高。
而且,很多现金贷用户并非信用不好,只是缺乏信贷记录而已。毕竟,银行的风控基于央行征信,但是中国有6亿人没有征信记录,超过10亿人没有信贷记录。在银行的体系下,这些人很难获得信贷服务。
另一方面,银行的考核机制很难接受超过5%的现金贷坏账率,指望银行冒着监管风险做此类业务也不现实。
所以,将现金贷和次贷等同而视,不是无知,就是装傻。
对于银行没有服务到的人,我们是恪守道德优越感而袖手旁观,静候传统金融机构大象起舞?还是大胆依托金融科技的创新,设计用户可接受、企业可盈利的服务,进行小步快跑的尝试?在我看来,后者似乎更值得尊重。
高利贷的道德缺陷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有人质疑现金贷的道德原罪,认为高利率就是道德沦丧。
说起道德,还有比恶意抽贷更道德沦丧的吗?不少银行为了率先摆脱风险,先是忽悠那些有资金压力的中小企业还贷,信誓旦旦还旧就可以借新。不少企业就借高利贷过桥资金火速还款,结果钱刚到手,银行就大门紧闭,将企业推进了民间高利贷的漩涡。
无他,在商言商而已。
“普惠金融”的提出已经10年有余,但是普惠金融的推进往往有赖于金融科技的进步,且每每在争议中前行。支付宝诞生时,很多人指责其可能会被用于洗钱、逃税。后来余额宝来了,又有人指责它冲击了银行,抬高资金成本。如今,现金贷也面临种种指责。回顾往昔,何等相似。
创新从来不完美,但这不应成为拒绝创新甚至扼杀创新的理由。相反,我们应该考虑如何完善创新,而不是基于道德洁癖的故步自封。
三、现在吃肉的,都是当年吃土的
随着2345、趣店的报表陆续公布,很多人惊觉于它们可观的利润,但人们不知道的是,现金贷的发展与巨亏和死亡如影随形。
现金贷是最为纯粹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包括在线获客、在线申请、在线审核、在线放款、在线还款。现金贷出现前的P2P行业就无法完全做到这一点,很多风控工作还需靠人工实地勘察。
要实现全面在线放贷非常困难。当现金贷在2014年起步时,别说巨头们看不上,很多互联网金融公司也看不起。在2016年年初考虑投资用钱宝的时候,我和互联网金融业内人士就认为市场已经饱和,风险已经显露。
作为现金贷先行者,包括手机贷和现金巴士,刚起步时资金成本奇高,银行不愿意理,很多P2P平台也不太敢给钱。
从那时起,现金贷行业就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老板要为资金承担个人无限连带责任。哪个现金贷老板要是不承担几千万元乃至几亿元的担保,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做现金贷的。这个风险之大,令很多创业者望而却步。
如果这门生意真的这么赚钱,为什么大户们不来做,反倒让草根创业者占了便宜?因为早期现金贷创业者多是光脚的。
一家现金贷老板和我说,之前他做P2P创业时,压力虽大,睡眠质量还不错。做了现金贷后,尽管账面利润还不错,但一想到那上亿元的个人无限连带责任担保,整夜整夜睡不好。
又有谁知道,现金贷在早期很长时间里根本不赚钱,客户数量不足,黑产横行,羊毛党猖獗,从业者大把大把地付学费。现金贷平台刚开始都缺乏风控数据,所谓坏账经验都是真金白银买来的。
很多大平台在试水现金贷的头一年,都是烧掉了几千万元后才积累了一定的用户数据和风控模型。当你看着钱大把大把地烧掉,不良率却居高不下,这种情况持续一个月、一个季度、一年,盈利遥遥无期,没有强大的内心,你是根本坚持不下去的。
可以说,现金贷拯救了P2P行业。为什么现金贷会在2016年下半年爆发?因为2016年8月P2P行业的“824新政”发布,明确企业100万元和个人20万元的天花板。P2P大额借贷的路被堵死,房贷、大标全都违规,平台被迫转型小额,于是千军万马抢滩现金贷,这样的倒逼迎来了行业大爆发。
四、你以为的现金贷不是真的现金贷
有人看到2345和趣店的财报后,就断定现金贷来钱容易,是个人做现金贷都能赚钱。我只想对这些人说,你们还太年轻,只看到贼吃肉,没看到贼挨打。
人们说现金贷没有风控,回款全靠催收。按照这个逻辑,现金贷早就该有了,哪用等到2014年?互联网都诞生这么多年了,催收也不过是劳动密集型业务,中国什么时候缺过人?但事实并非如此。
早在1996年,美国就出现了现金贷公司Nextcard ,主打在线借贷,包括在线获客、在线风控、在线放贷,以网络信用卡自居,用户一度破百万,成为明星创业企业。但好景不长,仅仅过了6年,Nextcard就因为风控乏力、坏账过高,最终申请破产。因为当时没有足够的数据积累,全在线风控只能是看起来很美。
还有人说,现金贷是门流量生意,谁的流量大谁就可以做成。事实证明,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流量大的平台只是可以更快地将钱放出去,却未必能将钱收回来。
之前我接触过一家媒体,流量在媒体界属一属二。这家媒体看人家做现金贷赚得盆满钵满,难免心里痒痒,于是自己撸起袖子干。结果干了几个月,首逾率超过50%,坏账率惊人。当时我都怀疑自己听错了。
作为纯线上借贷,现金贷的风控只能靠数据。但在很长时间里,央行征信不给用,更别说很多人连央行征信都没有,市场上可参考的征信数据也不多。在两眼一抹黑的情况下,早期现金贷创业者只能烧钱换数据。
就拿最近处于风口浪尖的趣店来看,为什么罗敏敢说,“你不还钱,当作福利送你了?”因为趣店的不良率只有0.5%,罗敏这么说只是客气。他的底气在于,趣店的“干爹”是蚂蚁金服,蚂蚁金服利用支付宝替趣店代扣,很少人愿意为了几百元欠款失去唯一的支付宝账户。可以说,趣店靠着蚂蚁金服才成为“富二代”。
现金贷还要防范“黑客”的攻击。因为现金贷平台交易的是钱,它比电商平台更容易招来黑客。如果没有过硬的安全技术,平台很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炮灰。有家上市公司开了现金贷平台,结果被黑客薅掉了近10亿元,估计他们老板都要一口老血喷到财报上吧。
这个世界看似机会很多,但绝对没有随随便便就能赚到的钱。
五、治理现金贷乱相从持牌经营开始
现金贷之所以充满非议,利息高只是表象,深层次原因还是不公平竞争。
现在大家指责的现金贷,准确说其实是非持牌平台。对于持牌的现金贷业务,比如银行信用卡业务,或者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即使利息不低,大家也少有争议。因为它们持牌,受到的监管也多。但非持牌现金贷平台不同,如果不是几家公司上市,普通公众对于现金贷行业几乎一无所知。确实有不少平台乱收罚息,有掠夺性借贷的嫌疑,这些害群之马不仅坑了用户,也坑了整个现金贷行业。就像e租宝其实并不是P2P ,但却让P2P行业背了锅。
终结现金贷乱象的唯一手段就是让现金贷彻底暴露在阳光下,进行持牌经营。正如央行反复喊话的那样,凡是搞金融都要持牌经营。现金贷最大的问题就在于非持牌,因此难免泥沙俱下。所以,我在多次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闭门会议上呼吁监管现金贷。
而保护现金贷消费者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让征信牌照迅速市场化,让海量现金贷用户的贷款数据成为银行可以获取的数据,使银行得以进入现金贷这个“暴利”行业,让守信的现金贷用户有机会获得低成本资金。
美国已经开始了针对现金贷的监管尝试。2017年9月,我和美国现金贷监管机构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FPB)官员有过当面讨论,对于综合利率在90%~110%的现金贷产品,对方认为是相对合理的监管限制。
那次交流之后,美国就加速出台现金贷的监管政策。9月,CFPB首次给一家金融科技公司upstart签署了无异议函,鼓励他们用大数据分析进行风控。10月,CFPB出台新规,要求现金贷平台放贷需评估借款人是否有能力还款,避免借款人过度负债。
无论监管出不出手,现金贷的需求和供给都在那里,与食色等同,皆性也。区别只是活在阳光下,还是藏在阴影里。
六、高利率只存在于现金贷的初级阶段
很多人指责现金贷的高息,但所谓高息的背后是居高不下的成本。事实上,这些高成本是可以通过监管介入来降低的。
监管首先需要定义什么才是现金贷的利息。现在不少人将利息和费用笼统算作利息,然后将其折算成年化利率。
比如征信费用,非持牌现金贷平台无法接入央行征信,只能依托第三方数据和大数据分析。近年来快速崛起的同盾科技就是第三方征信公司中的佼佼者,同盾的最新估值超过10亿美元,而为其买单的很多都是现金贷平台。同样,搭建一套大数据分析的系统,也不是轻而易举,仅筛选优质用户和搭建风控模型,花费就要数以千万元。
再就是获客费用,现在现金贷平台获得一名可借款用户的成本,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考虑到现金贷用户的单笔借款额只有500~1000元,所以在用户头几次借款时,其贡献的收益覆盖不了成本。
已经递交上市申请的流量入口公司融360整合了风控服务,批量采购第三方风控数据,为现金贷行业很多初创公司降低了整体运营成本,自身也获取了合理的收入。
在我看来,将这些成本全都算入利息并不合理,至少存在争议。因为现金贷行业还在发展初期,规模效应还不足以摊薄这些成本。如果将这些费用都算作利息,同时还恪守36%的红线,最终必然将行业逼入地下。目前,非线上的民间人工小额高利贷最高利率早已突破1000%!堵是堵不住的。
银行对小额借贷并非不感兴趣,但有些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在过去一年严禁银行资金进入现金贷行业。市场被打开了就很难再堵上,现金贷平台只能寻求资金成本比银行高4倍的机构或个人,导致行业资金成本上升。而有些现金贷助贷机构,早期曾经从银行获得不少授信,许以银行较高的利率,以致不少城商行也曾在现金贷行业中分得一杯羹。
随着监管对现金贷的合理介入,多重作用会促使现金贷的利率下降。首先,现金贷平台有望获得低成本资金,借款成本自然会水降船低。其次,现金贷用户在反复借贷后,优质客户也会脱颖而出,他们有望从现金贷平台获得更高额度、更长期限的借款,也自然能享受更低的利率。如果监管部门勒令现金贷平台向银行及监管部门开放数据,银行有机会提供金融产品服务的话,良性生态也许可以形成。此外,随着市场教育的完成,现金贷头部平台也会脱颖而出,前期投入的征信和获客成本也会被摊薄,进而拉低成本。
所以,高利率不是现金贷的本质,而是起步阶段的特征,随着监管的介入,利率最终将回归合理水平。
- 本文分类:百科知识
- 本文标签:无
- 浏览次数:100 次浏览
- 发布日期:2025-03-28 15:09:59
- 本文链接:https://m.gpjz.com.cn/baike/dlkbdnBDn0.html
- 上一篇 > 什么行业毛利率高(中国毛利润最高的十大行业)
- 下一篇 > 评级等级有什么用(国家信用评级和影响)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瓜皮句子 琼ICP备2024039176号-23